明朝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安徽池州的举人黄观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。在会试中,他凭借出色的表现夺得了“会元”之位。几天后,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,黄观在策问中回答精彩,令朱元璋大为高兴,最终钦定他为状元,这一事件在朝廷中引起了轰动。
根据《池州县志》记载,黄观在南京乡试时就已是“解元”,接着又中会元、状元,这一系列胜利被誉为“连中三元”。此外,黄观在池州的县试、府试和院试中均名列第一,因此被称为“小三元”。当时,黄观的成就被后人称作“六元及第”,这一成就至今无出其右。
然而,黄观的“六元及第”并非没有争议。因为他在《明史》等官方史籍中并未被记录为“解元”,这一点使得一些学者对他“六元及第”的称号持怀疑态度。尽管如此,他的才学仍然受到广泛认可。
展开剩余83%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历史上终于有了一位毫无争议的“六元及第”——钱棨。他的“六元及第”被详细记录在史书中,成为清朝唯一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人。至今,苏州仍有一座名为“三元坊”的牌坊,专门纪念这位杰出的科举人物。
钱棨,字振武,号湘舲,出身于苏州长洲的书香门第。钱家先祖为唐末吴越王钱缪,曾祖父钱中谐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,后来在康熙朝为官二十余年。由于家族的文化背景,钱棨自小便受到严格的儒学教育。他从七岁起便开始学习八股文,每天读书至深夜,早上短暂休息后继续读书。老师们都认为,他如此刻苦,必定有出息。
尽管如此,钱棨并非天赋异禀。根据《吴县志·卷七十一》的记载,钱棨少年时参加童试,屡次落榜,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打击。在当时,童试包括县试、府试和院试,只有通过这三关,才能成为“秀才”。然而钱棨一次次未能通过,甚至一度濒临放弃。
直到乾隆三十一年,已年过三十的他决定再试一次。这次,他不仅在县试和府试中名列第一,还在院试中考得第一,成为了“案首”。他的成绩被称为“小三元”,这是极为罕见的成就。这时,钱棨已经32岁,终于成了秀才,虽然比同龄人晚,但他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。
接下来,钱棨准备参加乡试,若能通过,便能成为举人。然而,命运并未轻易眷顾他。从乾隆三十一年到四十五年,钱棨参加了六次乡试,却都未能通过。如果不是因为家境富足,他可能早就放弃了。
直到乾隆四十五年,46岁的钱棨第七次参加乡试,并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“解元”。这次,他终于实现了举人的梦想。经过长达十五年的坚持,钱棨不但进入了科举的门槛,还成为了“解元”,这一成就极为显著。
通过乡试后,钱棨便前往省府江宁(南京)参加会试。乾隆四十六年,他参加了会试并考中第一名,成为“会元”。这一成绩使他能够参加即将举行的殿试,最终在乾隆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。这样,钱棨一举成就了“连中三元”,而且由于他此前的“小三元”,他被誉为“六元及第”,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此殊荣的科举人。
虽然有些学者认为,明朝的黄观并未在正式史籍中被记载为“解元”,因此他并不具备“六元及第”的资格,但不可否认的是,黄观在科举中一气呵成的成就也令人钦佩。
然而,钱棨的“六元及第”仍然被一些人质疑。野史记载称,乾隆帝本打算将状元的桂冠授予秦承业,但由于谢墉向乾隆帝报告了钱棨的成绩,最终乾隆帝决定将两人的名次交换。尽管这一记载的可信度有待考证,但它依然成为了钱棨一生中的一段传奇。
钱棨成功后,清朝士林对他佩服不已,甚至连已经中进士的人见到他都自称“后学”。乾隆帝也为他写了诗,并称他在殿试时写字工整,进献的建议忠诚得体,预示他未来将成为辅弼之臣。
钱棨连中三元的消息传到家乡苏州后,苏州知府为纪念他,专门在学府东面建了一座“三元坊”。至今,这座牌坊依然存在,成为苏州学子的象征。
不过,钱棨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。尽管他获得了“六元及第”,并在仕途上获得了显赫地位,但他的一生依旧充满坎坷。钱棨曾因疏忽而被革职,四年后才重新被任命为职务。在嘉庆年间,他终于迎来仕途的第二春,但此时他已经年过六十,精力大不如前。最终,钱棨于嘉庆四年在云南病逝,享年65岁。
钱棨的故事,虽然有些传奇色彩,但更彰显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对学问的热爱。他的经历值得后人深思,无论在任何时代,这种“学成文武艺,货于帝王家”的精神,依然能够激励我们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-求股票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