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
近日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组织编写的《对外开放蓝皮书: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(2024)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。作为我国首部聚焦对外开放领域的系列蓝皮书,该书自2021年首次发布以来,获得第十三届、第十四届“优秀皮书报告奖”二等奖、第十五届“优秀皮书奖”一等奖,中国智库索引(CTTI)2023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,成为学界、政界、业界研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参考。
本年度报告采用调查研究、案例分析、横向比较和实证研究等方法,对2023年北京对外开放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、多维度、深层次剖析,明确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,并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最新形势变化,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北京对外开放的建议。
报告认为,在国际规则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北京立足“四个中心”战略定位,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合规治理、促进金融业等关键服务业扩大开放、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、深化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国际合作,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取得重要成就,对全国对外开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。
报告指出,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,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。
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,公平的市场环境与优质创新要素集聚是必不可少的。北京市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,已在优化创新环境、吸收创新资源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。为进一步提升北京市科技创新能力,应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尤其是应注重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,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意愿;应加大创新投入力度,完善创新资金配置机制,推动优质资金更多地向潜在未来产业、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项目集聚,同时,应依托“两区”平台,推动建设外资研究型机构,强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;应持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、安置、支持机制,充分发挥北京市高校、科研院所集聚优势,以创新需求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,并探索以校企联合培养为主要方式的人才精准配置机制,推动实现专业人才进专业岗,充分实现创新人才价值;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撑,如“包干制”、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政策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等,营造更加便利、更加高效的创新环境。
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,应更加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培育以及对新经济模式的探索。应深化与驻区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合作,推动深层次产学研融合,提升科技攻关能力,同时应依托“三城一区”平台,组建国家级科创中心,充分利用各方资源,推动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。政府应围绕数字经济发展,尤其是应围绕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应用场景,如医疗健康、文化、政务服务等,积极培育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。同时,应注重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,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培育新业态、新模式。应持续强化新业态集聚,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产业(300832)链供应链,实现规模经济效应,探索建立新经济模式。
未来,《对外开放蓝皮书: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》系列将持续跟踪全球开放格局演变与北京对外开放创新实践,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“北京方案”。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--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:李晓红
久联优配-求股票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