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,虽然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传奇,但其中有很多人物并非历史上的真实存在。梁山的一百单八将中,历史上真实有记载的仅有三十六位天罡星,如晁盖、杜迁等。而其他如李逵、史进、鲁智深等则是在施耐庵的笔下虚构出来的。这些虚构人物,施耐庵巧妙地将他们纳入了天罡行列,同时也将一些原本属于天罡的好汉,悄无声息地踢入了地煞之中,最终凑足了一百单八将。
而施耐庵的这一创作,也在《水浒传》中的两首赞诗中无意间泄露了破绽。诗中提到:“耗国因家木,刀兵点水工。纵横三十六,播乱在山东。”“去时三十六,回来十八双。纵横千万里,谈笑却还乡。”这些诗句揭示了梁山起义最初确实只有三十六位头领,并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庞大。实际上,历史中宋江起义时的确只有三十六位领袖,这一点在宋徽宗时期的官员侯蒙的上书中也有明确记载。他写道:“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,官军数万,无敢抗者。”
此外,靖康年间的太学博士李若水也曾亲眼见到招安后的宋江三十六将,并作《捕盗偶成》表示极度不满,认为这些人应该受惩罚,而不是受封安抚。他写道:“去年宋江起山东,白昼横戈犯城廓。杀人纷纷剪草如,九重闻之惨不乐。大书黄纸飞敕来,三十六人同拜爵。”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梁山好汉最初的确只有三十六位。
展开剩余74%对于梁山的三十六将,南宋的龚开曾写过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,可惜的是,这些人物画像已经失传,只留下了他的赞诗。通过后来的考证,我们也发现,历史上的梁山好汉与《水浒传》中的描述有很大不同,他们的形象、性格以及命运都有很大差异。
接下来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人物的例子,看看史料记载与小说中的差别。首先来说说二龙山的二当家——青面兽杨志。在史料中,杨志曾多次出现,地位不低。《宋会要》和《三朝北盟会编》中都有他的名字。他不仅在宣和四年参与了童贯的伐辽大军,还被任命为东路军的统帅之一。虽然在《水浒传》中,杨志因为脾气暴躁而被塑造成一个性格较为冲动的人物,但实际上,他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军事经验。
历史上,杨志在抗金战争中一度有过显赫的战绩,但在战场上也曾因临阵脱逃而陷入困境。宋朝的军法十分严厉,逃兵一经发现必受严惩,而杨志的行为导致了整个军队的失败。尽管他最后投降宋朝并被招安,但其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像小说中那么光彩照人。
再看史进,这位梁山好汉的历史原型也与《水浒传》中的描述有所出入。在史料中,史进并非像小说里那样只是一个勇猛的武将,他曾参与过一场短暂的篡位行动。在《宋史·高宗本纪》中,提到史进曾支持史斌自立为帝,成为一个自称“皇帝”的人。然而,史斌很快便失败,被宋朝的名将吴玠斩杀,史进的“帝王梦”也因此破灭。史进在历史上虽然有雄心壮志,但也因失败而未能成为真正的皇帝。
李逵,水浒中的“黑旋风”,则是另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。在《水浒传》里,李逵是一个为人直爽、性格火爆的豪杰,但史料中的李逵却是一位叛变者。据《宋史·高宗本纪》和《三朝北盟会编》记载,李逵曾在建炎三年密谋叛变,投降金朝。在历史上,他的身份并不如小说中那么英雄化,反而与叛徒联系在一起,这一变化是小说化的艺术加工。
而提到张顺,梁山水军的“浪里白条”,他的历史原型则更加复杂。在宋朝的史料中,张顺被记载为一位抗元英雄,在襄阳战役中阵亡。他的忠诚和英勇令人敬佩,这与《水浒传》中那个在梁山上大显身手的张顺形象有些出入。
至于鲁智深,这位花和尚的历史原型更加扑朔迷离。有学者考证认为,鲁智深的原型可能是宋代的一位和尚,也有学者认为他可能与一位历史人物法嵩和尚有关系。然而,更加有趣的说法是,鲁智深的历史形象可能与一位叫“一丈青”的女子有某种联系,甚至有人认为鲁智深和一丈青可能有某种“夫妻关系”。但这类说法,显然是无法用史实来证明的。
至于其他梁山好汉,如关胜、呼延灼、李俊等,他们也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真实原型,只是他们的历史故事与《水浒传》中的形象存在着极大的差异。
总结来说,梁山一百单八将大多数是历史和小说创作的混合体。通过对比史料,我们可以看到,许多好汉的实际历史并不像《水浒传》中的那样光辉灿烂,甚至有些人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曲折。最后,我想请各位读者思考三个问题:武松、吴用在史料中的记载有多少?鲁智深是否真的会娶一丈青?而飞天虎扈成的最终命运又是怎样的?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-求股票配资-网上配资公司-配资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